□李新文
不知不覺,我靠近了岳陽樓旁的懷甫亭。
那會兒,夕陽與樹上的楓葉一個顏色。風(fēng)一吹,“嘩啦啦”地落下來,像是一種嘆息,更類似于一個季節(jié)的關(guān)鍵詞。一片發(fā)黃的葉子落在我的肩上,停泊了不到幾秒鐘時間,接著又畫出一個弧,舒舒緩緩地掉在地下。盡管無聲無息,給人的感覺是,分明有一種濃烈的宿命感與幻滅感襲身而來,甚至一寸一寸地滲入人的心骨和靈魂。這一剎,我疑心從高處簌簌而下的木葉不單單是一種生命的墜落,更成為季節(jié)的歸屬抑或某種精神性的指向與暗示。但,不管怎樣,都是過程,讓生命處于停泊狀態(tài)的過程。
其實(shí),從老邁的石級到一臉肅然的懷甫亭,不過幾十步的路程,甚或是一個阿拉伯?dāng)?shù)字與另一個阿拉伯?dāng)?shù)字的相加。然而我卻走得很慢很慢,生怕時間加快了節(jié)奏,會將十多個世紀(jì)濃縮成一瞬。我隱隱感到,那座掩在樹林中的亭子,大概同我一樣也在懷念著一個人的名字吧——杜甫,這個怎么也繞不開的貯滿無數(shù)風(fēng)雨與霜花的瘦詩人。一路上,我的每根神經(jīng)都緊繃著,是那種從未有過的凝重。豎起耳朵,能聽見樹木在隨風(fēng)搖動,發(fā)出一聲聲不可知的嘆息;一旁的湖水在囈語,把一個個意味深長的句子交給向晚,交給落日黃昏里所擁有的時間與空間。不由暗忖,敢情這些個聲音,是不是季節(jié)的問候,抑或可加深一個人和一座亭子的寧靜呢?便想,這樣的境域里,杜老夫子那顆被淚水浸透的心,該得了一番慰藉吧。
長滿苔蘚的石板路緩緩伸向檐牙翹楚的亭子,并仿佛在以不動聲色的方式伸向遠(yuǎn)古的殘?zhí)?,不知不覺,成為一種生命的走向。哦,明白了,這條鋪在夕陽里的石板路正好指向北方,是通往古長安的方向。走在路上,我分明覺得一千多年前的歲月時光在向我涌來,無時無刻不拍打著我的心魂和身體上的每個細(xì)胞組織。也或許,與我一路同行的還有那個體弱多病的瘦詩人吧。秋陽濃重,清像鋪展著一疊疊發(fā)黃的詩句。此時此際,我搞不清那個形銷骨立的杜工部,是否還站在被秋風(fēng)翻卷著茅草四處飄飛的屋檐下,拄著他的拐杖生發(fā)出長長的嘆息?是否還在一葉孤舟里念念不忘他的家國?也或者,從時間里一路走來,還在一次次地吟誦著那痛徹肺腑的“三吏”“三別”吧。先生不到50歲,已長出滿頭白發(fā)。一陣風(fēng)吹,皺紋散落一地。是的,他從河南老家鞏縣出發(fā),直奔長安,起承轉(zhuǎn)合折騰一番后,又從長安走向四川。不久,日子實(shí)在熬不下去了,只好再一次作生命的漂泊?!捌础笔莻€怎樣的詞匯?一時半刻我拿捏不準(zhǔn)??傊?,他義無反顧地拽著一條瘦影、一疊書稿和一尾梭子木船出發(fā)了,開始他的漂泊生涯。于是乎,出川地,過長江,而后向右一折,漂向煙波浩渺、無際無涯的洞庭湖。料想,他風(fēng)一程,雨一程,朝一程,夕一程走在木葉凋零的季節(jié)里,心情一定是沉郁的??烧l也不承想,這岳陽樓下形如逗號的亭子竟成了他靈魂的棲息之地,也成了后世之人濃得化不開的懷念之所。
那年秋天,也是木葉蕭蕭時節(jié),先生搖著他的木筏子來到岳陽碼頭,把久經(jīng)風(fēng)霜的舵繩往岸邊的柳樹上一系,而后朝大湖望了一眼,讓一輪一輪的波濤漲滿心頭,讓數(shù)不清的湖光水色涂滿胸腔……而后晃著枯葉般的身子骨向岳陽樓的方向走去。那一年,時間打卡在晚唐大歷三年(768年)的版圖之上。確切地說,那是個秋意濃重的下午,一疙瘩一疙瘩的陰云擁簇著、交集著、重疊著,壓得一湖秋水喘不過氣來,這樣的氣氛,正如他那滿身老邁不堪的氣息。此時此刻,他的家當(dāng)不過是一條梭子木船、一副鍋碗瓢盆、一壺酒外加一疊書稿罷了。那天下午,下了點(diǎn)雨,盡管不大,但足可把人的思緒攪亂。先前,他確實(shí)從沒來過岳陽,只從老朋友李白的詩文里得到零星的訊息,說那是怎樣的“水天一色,風(fēng)月無邊”。然而一旦走近了,卻不是這個樣子——恍惚間,把李白呈現(xiàn)出的詩意一一抽空,只剩下人間司空見慣的常態(tài)。現(xiàn)在,他來了,并且是拖著一個病殼子來的。
好不容易向上走出幾步,一頭白煞煞的鬢發(fā)被風(fēng)吹得左搖右晃,好似一葉孤舟在歲月長河里顛顛簸簸,也懶得去管了——所謂白發(fā)與孤舟不過是一種生命的表象,一種外在的延伸或客觀存在。一點(diǎn)不錯,這么長時間都走過來了,那些外在的形式又算得了什么呢?他憋著一口氣,使出一股洪荒之力朝著頭頂?shù)脑狸枠巧吓?,就像抵達(dá)一種生命的彼岸。然而,此時的岳陽樓黯淡得不見幾絲光彩,尤其遠(yuǎn)處的君山、近處的湖水似乎顯得有氣無力,也像得了一場大病的人,在向他投來無精打采的神色。很顯然,這樣的圖景與他的心境極為相似。是的,他太累了,從上至下,從骨血到靈魂都處于疲憊狀態(tài),只好一步一步地朝上爬,費(fèi)了老大的勁,終于爬上神交已久的樓臺。斜風(fēng)細(xì)雨中,樓閣一言不發(fā),靜靜地立著,靜默成斜風(fēng)細(xì)雨中的一個意象。也許,岳陽樓在此等候他不少年載了吧,甚至把它的眼睛給望穿了。是啊,這老頭兒是該來了,該用他獨(dú)特的視角打量一下這方天地。
放眼一望,凄風(fēng)苦雨,烏云斜飛,就好比是影視大片一個特殊的鏡頭。這樣的氣氛,這樣的情與景、意與象、形與質(zhì)相互交織、勾連,更讓他覺得自個兒像一只風(fēng)雨里的孤鳥,找不到靈魂棲息的歸宿。一點(diǎn)不假,打自“安史之亂”以來,哪個小老百姓又不遭受牽連、流離失所呢?單以杜甫來說,從長安一路走來,沿途躺著太多的餓殍,那一幕幕活生生的景象,讓人一望傷目,哀傷不已。要說,他確實(shí)太疲憊了,身體上的,心理上的,都有。戰(zhàn)爭的慘烈,黎民百姓的苦處以及自身的孤單,一股腦兒在心頭交集、起伏、纏繞、更迭,不覺一把老淚脫眶而出,流進(jìn)嘴里,舌頭兒一卷,咸咸的,還帶著苦味。剎然之間,一顆顆淚水迷蒙了他的雙眼,也打濕了滿腔的愁緒和那個寂寥的黃昏,就連湖面上的鷗鳥也好像在為他哭泣。試問,蕓蕓眾生有哪個知曉他此刻的感受呢?沒有,一個也沒有?!拔袈劧赐ニ?,今上岳陽樓。吳楚東南坼,乾坤日夜浮。親朋無一字,老病有孤舟。戎馬關(guān)山北,憑軒涕泗流。”每次讀到這樣的句子,我的內(nèi)心久久不能平靜,似乎隨手一抓,便能從文字里抓到一把人世的蒼涼,還有濃得發(fā)黑的哀愁。不言而喻,字里行間有著透骨的寒意和生命的渺茫,滲透著尖厲的生命大痛和錐心刺骨的生命體驗(yàn)。可以說,他的每個文字都是用淚水和血凝成的。
杜甫一生顛沛流離,卻對老百姓的生命有著蝕骨銘心的體驗(yàn),顯然是對底層生命內(nèi)核的抵達(dá)。
現(xiàn)在,我面臨的氣氛靜得仿佛將許多事物化為了空無,進(jìn)而成為似有若無的黑白影像。我?guī)缀跏擒b手躡腳地行進(jìn),生怕一不留神攪亂了先生的安靜。這種靜,對于一個長年漂泊的人來說,何嘗不是一種靈魂的安頓呢,就仿佛是一艘船在港灣里安然停泊,不再遭受風(fēng)吹浪打,有一種回家的感覺,靠岸的氣氛。岸,對一個詩人太重要了,無疑是精神上的棲息,抑或靈魂的安放。不知怎的,我突然覺得這個亭子甚而整個洞庭湖太小了,裝不下他那偉大而圣潔的靈魂。杜甫與李白完全不同,他們的精神視角走向,一個朝上,一個向下。杜甫的眼睛和詩筆一直向著底層小百姓,在用靈魂與他們對話,所謂“窮而后工”,所謂直面苦難,說的就是這個理。
先生祖籍河南鞏縣,一生困苦而多才,甚而對書法也有“書貴瘦硬方通神”的獨(dú)特見解,卻又屢試不第。終其一生,只做過左拾遺之類的小官,加之不會變通,不逢場作戲,終于流落江湖,用一個哀字涂滿許多日子的顏色。然而,在柴米油鹽經(jīng)常短缺的情況下,卻寫出了《春望》《春夜喜雨》之類充滿亮色和喜氣的句子。
亭子里有塊不大不小的石碑,鐫刻著先生生前的詩作《登岳陽樓》。我想,肯定不少人讀過,起碼用目光打量過。但真正讀懂文字背后所隱含著的大痛和切膚入骨的生命體驗(yàn)又有幾人呢?
先生走了,紀(jì)念他的亭子還在,并堅定不移地向著他的老家河南鞏縣,想必是夜夜夢回故鄉(xiāng)吧。年年歲歲,只有風(fēng)在丈量著兩者之間的距離。